水務行業供排水管網等設施投資規模大,資本密集度高,區域壟斷經營特征明顯,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近年來隨著水務市場的快速擴容,大量國有、民營和外資企業進入,行業競爭有所加劇,市場化程度相應有所提高,但目前我國水價制定仍由政府主導,定價整體仍偏低,行業盈利能力偏弱,對財政補貼依賴度依然較高。
水務行業的傳統領域包括供水和污水處理兩個子行業,行業發展程度與經濟增長水平、人口數量及城市化進程等因素高度相關,近年來我國城市及縣城供水量和污水處理量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行業運營基礎穩定。隨著近年來我國環保監管的趨嚴和生態治理的需求升級,政策持續推動下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建設、農村等水環境治理類新興領域的需求快速增長,既有水源地建設和污水處理領域提質增效仍有較大規模投資需求,市場發展潛力仍較大。
2020年以來,行業內信用風險事件增加,水務企業在不同產權背景和信用資質的債務主體間仍存在一定分化。水務項目大型化、綜合化特征日趨明顯,融資依賴度顯著升高,民企在融資方面弱勢凸顯,部分民企資金鏈較為緊張甚至出現資金鏈斷裂。在此背景下,具有技術、區域市場等優勢的民營水務企業主要通過引入國資彌補自身融資缺陷。此外,國有水務公司與行業外央企和地方國企的合作也不斷深入,股權并購活動增加。
從樣本企業數據看,得益于持續的政策推動,近年來國內水務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和縣城供水量和污水處理量持續增長,加之水環境綜合治理等新市場領域的發展,樣本企業的市場空間逐漸拓寬,整體營收規模保持增長,盈利能力穩步提升。但行業總體仍處于大規模投入期,資金需求量維持在較大規模,樣本企業債務滾續壓力有所加大。樣本企業近年來投資性現金持續大額凈流出,且凈流出規??焖僭鲩L,資金鏈承壓,但仍能夠憑借較穩定的項目回款能力以及政府對水務行業的持續支持,依然保持較強的融資能力。2020年以來水務企業的債券發行規模較上年大幅增長,融資成本整體有所下降。
展望2021年,隨著水務項目投資體量的增大,對建設期的投融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負債經營模式下,行業受融資環境變化影響程度將進一步加深。同時,水務項目投資回報周期往往較長,疫情等因素影響下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加大,部分財力基礎相對薄弱的地方的財政騰挪空間將收窄,或將對依賴于政府財力支撐的水務項目的資金回籠構成一定壓力。但總體而言,受益于《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的出臺以及前期“水十條”相關政策執行的推進,預計水務行業在水環境治理等新領域市場將進一步擴容,既有存量水務設施提質增效仍將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隨著大型國有企業介入程度的加深,以及行業內資源整合力度的加大,短期內行業整體信用質量仍有望獲得一定提升。
行業基本面
水務行業的傳統領域包括供水和污水處理兩個子行業,行業發展程度與經濟增長水平、人口數量及城市化進程等因素高度相關,近年來我國城市及縣城供水量和污水處理量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行業運營基礎穩定。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供水固定資產的投資隨我國城鎮化的推進而逐步增長,整體趨勢穩定;而污水處理方面,預計在新增管網、處理設施以及提標改造等方面仍將保持較大的投資需求。此外,隨著近年來我國環保監管的趨嚴和生態治理的需求升級,政策持續推動下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建設、農村等水環境治理類新興領域需求快速增長,市場發展潛力較大。
供水
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約占全球水資源的6%,次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2019年,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9041.0億立方米[1],同比增長5.75%,人均水資源量2077.7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國家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強化水資源管理,提高用水質量,包括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頒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三五”規劃》等。我國用水總量在2013年達到前期峰值,之后在各項政策出臺和實施后,開始出現用水總量增速趨緩甚至下降。2017-2019年,全國用水總量分別為6043.4億噸、6015.50億噸和6021.20億噸,其中2019年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和人工生態環境用水占用水總量的比重分別為14.50%、61.20%、20.20%和4.10%,近三年用水格局基本穩定。
城市供水方面[2],我國城市供總量近年來保持持續增長態勢。2017-2019年,全國城市供水總量分別為593.76億噸、614.64億噸和628.30億噸,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其中生活用水占比維持在53%-55%,生產用水占比維持在25%-28%。縣城供水方面,2016-2018年,全國縣城供水總量分別為106.50億噸、112.84億噸和114.51億噸,其中生活用水占比在56%-58%之間。對于發債水務企業而言,大部分供水業務收入來自城市或縣城的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近年來城市和縣城供水量穩定增長,為水務企業供水業務運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固定資產投資方面,2017~2019年,全國城市的供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別為580.1億元、543.0億元和560.1億元;2019年末,全國城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為3.09億噸/日,同比小幅下降1.00%;產能利用率為55.71%[3],同比上升1.76個百分點;用水普及率為98.78%,同比上升0.42個百分點。2016~2018年,全國縣城供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別為160.7億元、226.3億元和144.1億元;2018年末全國縣城供水綜合生產能力為0.74億噸/日,同比增長15.09%;產能利用率為42.31%,同比下降5.67個百分點;用水普及率為93.80%,同比上升0.93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近年來城市和縣城供水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呈周期性波動,但目前城市和縣城的供水普及率均已處于較高水平,自2018年起整體投資規模相對下降,且產能利用率均維持在50%左右,行業發展趨穩,短期內新增供水能力壓力不大。
污水處理
2017-2019年[4],我國城市污水排放量分別為492.39億噸、521.12億噸和554.65億噸,污水處理量分別為465.49億噸、497.61億噸和525.85億噸,污水處理率分別為94.54%、95.49%和96.81%。2016-2018年,我國縣城污水排放量分別為92.72億噸、95.07億噸和99.40億噸,污水處理量分別為81.02億噸、87.77億噸和90.64億噸,污水處理率分別為87.38%、90.21%和91.16%。近年來城市和縣城污水排放量和處理量逐年增長,但增速均逐步放緩。從污水處理率角度看,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率均已處于較高水平,但仍有一定上升空間。
固定資產投資方面,2017-2019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為450.8億元、802.6億元、803.7億元;2016-2018年縣城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為114.6億元、104.7億元和168.0億元。截至2019年末,我國城市共有污水處理廠2471座,比上年末增加150座,日污水處理能力為17863萬噸,同比增長5.82%;2018年末縣城共有污水處理廠1598座,比上年末增加26座,日污水處理能力為3367萬噸,同比增長4.63%。
水環境綜合治理
隨著近年來我國環保監管的趨嚴和生態治理需求升級,在持續的政策的支持下,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建設和長江大保護等新興領域的需求正快速增長,上述市場發展潛力較大,但此類項目一般投資規模大,通過PPP模式開展,存在前期投資壓力大,資金回籠時間長等特點,對參與企業的投融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黑臭水體治理方面,2015年4月,國務院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黑臭水體第一次被納入總量控制目標。2015年7月,在國家財政部和環保部出臺的《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中,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被列入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范圍,并對采用PPP模式的項目予以傾斜支持。2016年2月,國家住建部和環保部出臺《關于公布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排查情況的通知》,全國295座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共有216座城市排查出黑臭水體1811個,其中河流1545條,占85.4%;湖、塘264個,占14.6%。截至2020年11月30日,根據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黑臭水體整治項目總認定數為2869個,其中已完成治理的項目共2313個,治理中項目556個。根據《水十條》的要求,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需于2017年底前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體治理目標;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根據《建設規劃》統計,“十三五”期間需整治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2000多個、總長度約5800公里,上述所涉及的黑臭水體整治控源截污涉及的設施建設投資約1700億元。根據《三年行動方案》,目標經過2019-2021年3年努力,基本消除黑臭水體。生態環境部公布2019年統籌強化監督(第一階段)黑臭水體專項排查情況,全國259個地級城市黑臭水體數量1807個,消除比例72.1%。其中,長江經濟帶98個地級城市黑臭水體數量1048個,消除比例74.4%,整體完成情況尚可,但全國仍有77個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低于80%,19個城市消除比例為0。2019年7月財政部印發《城市管網及污水處理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將補助資金用于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預計未來黑臭水體治理仍將加速推進。
海綿城市建設方面,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5號),海綿城市建設將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由于海綿城市具有緩解城市內澇、提供經濟下行支撐和提高百姓城市生活品質等重要作用,其建設得到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的全力推進。截至2020年4月,海綿城市PPP項目數量共79個[5],項目投資額達到1281.01億元。
自2016年起,在國家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背景下,中央各部委推出一系列長江大保護相關政策。2016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建立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2017年10月,根據生態環境部、發改委和水利部發布的《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劣V類比例控制在5%以下。2019年生態環境部和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的通知,到2020年底,長江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總體達到85%以上,長江經濟帶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90%以上。且2018年3月財政部印發《關于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與保護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旨在通過統籌一般性轉移支付和相關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建立激勵引導機制,明顯加大對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和保護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在持續的政策支持下,長江流域的環境治理仍有較大空間,預計未來投入資金規模較大。
黃河流域治理在我國生態安全方面戰略地位較高。根據《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受此影響,各省市分別啟動編制本省區的規劃方案,共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長江大保護的基礎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也在逐步推進,水環境流域修復市場空間較大。
從我國水資源的稀缺性以及水污染程度來看,我國水價相對于國外水平仍然偏低,其既不能反映市場供求關系,也不能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污染治理成本,但是在資源品價格改革以及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下,預計水的資源屬性將逐漸體現。
作為水務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水價水平直接影響行業內企業運營能力,并對拓寬水務市場融資渠道及改革現行供排水管理體制至關重要。我國水價主要由水資源費[6]、供水價格和污水處理費三部分組成。其中,供水價格由政府主導定價,采用價格聽證會制度,根據加成成本保證水務企業合理的利潤空間,2017-2019年末及2020年11月末,全國36個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不含污水處理費、水價附加等)分別為2.19元/噸、2.26元/噸、2.29元/噸和2.30元/噸[7]。根據《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供水企業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應當是凈資產利潤率8-10%;其中主要靠政府投資的,企業凈資產利潤率不得高于6%;主要靠企業投資的,還貸期間凈資產利潤率不得高于12%,還貸結束后恢復到平均值水平。我國污水處理費按照“污染付費、公平負擔、補償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則,一般每三年核定一次。根據發改價格〔2015〕119號《關于制定和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2016年底前,設市城市污水處理收費每噸調整至居民不低于0.95元,非居民不低于1.4元;縣城、重點建制鎮每噸調整至居民不低于0.85元,非居民不低于1.2元;相關收費已達最低收費標準但尚未補償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應當結合污染防治形勢等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準;至于未征收污水處理費的市、縣和重點建制鎮,最遲應于2015年底前開征,并在3年內建成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2017-2019年末及2020年11月末,全國36個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污水處理費價格分別為0.97元/噸、0.98元/噸、0.98元/噸和0.98元/噸,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基本達到要求。